以下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关于《高中三年级历史中国近代化的沉浮专题的说课稿教材》的文章,供大伙学习参考!
专题四 中国近代化的沉浮
政治民主化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工业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进步
思想科学化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时尚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就
生活西方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政治民主化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2、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南京条款》、《马关条款》、《辛丑条款》 义和团反帝运动 卢沟桥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打造 中共敌后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抗战的胜利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规范》 《资政新篇》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的失败 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有哪些用途和局限性) 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封建君主专制规范、打造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导火线、经过、意义) 国民大革命简况 土地革命简况(工农武装起义简况 红军长征简况 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抗日简况) 解放战争(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三大战役简况 七届二中全会 渡江战役和国民政府的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地区自治规范 “*”对民主和法制的践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
2.经济工业化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进步
自然经济渐渐解体 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初步进步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短暂春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步的特征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进步进程中的地位和用途
(2)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生辰八字方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国有企业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
3.思想科学化
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4.生活西方化
服装、饮食及风俗风尚的变化 交通运输业的变化 通讯技术进步报刊 电影、电视、网络大众传媒的进步
1.中国近代化包含的具体层面(涉及的范围)
具体层面
(范围) 进步阶段 进步进程
经济
(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
②19世纪末因为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进步。
③民国初年,因为辛亥革命的推进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季。
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进步 ①1953年~1956年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
②1953~1957年以进步重工业为目的的一五计划。
③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政治
(民主化) 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
辛亥革命*封建帝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收获。
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1、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备反封建专制规范的进步意义。
无产阶级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一同纲领》具备临时宪法用途。
1954年,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拟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部社会主义种类的宪法。
思想
19世纪中后期 器物变革: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门在“师夷长技”的“西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规范变革: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规范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只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规范,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
20世纪20年代将来 文化变革: 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五四运动将来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后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教导思想.
社会生活
衣食住 从“衣”来讲,由清末的旗人服饰转变为西服;从“食”来讲,引进了西式快餐;从“住”来讲,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从社会风俗来讲,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洁文明的风俗。
交通运输与
大众传媒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主要包括轮船、铁路、汽车、飞机在中国的出现,电报、电话的进步;近现代报刊、电影、电视、网络等渐渐普及。
2.近代前期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款及其影响
侵华战争 签订条款 主要内容(罪行) 影响
鸦片战争 《南京条款》 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关税协定;除此之外,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独立进步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款》《北京条款》 外国公使驻北京,两船长江口岸行,
洋人深入到内地,
鸦片合法兼赔银。
火烧圆明园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一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进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马关条款》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
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涌入,妨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步;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款》 赔款本息9.8亿两;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保护;惩办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镇压了义和团,巨额赔款加深人民苦难;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抗日战争 南京大屠杀 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因为清政府腐败软弱,最后都以割地赔款而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首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3.近代前期中国的民主革命
革命斗争 主要过程及主要事件 历史用途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爆发:1851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金田起义,1853年占南京改天京全盛: 1856年通过北伐和西征达到军事上的全盛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规范》转衰:1856年天京事变后,进入军事防御,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洪仁玕提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策略《资政新篇》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资政新篇》成为当时一流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义和团运动(1900) 兴起:19世纪末,由反洋教斗争进步而来;
进程:抗击八国联军侵华,遭中外军队联合镇压。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量上推进了清王朝改革。
辛亥革命
(1911) 同盟会成立:1905年1、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为宗旨,《民报》为刊物;
革命风潮:和改良派展开论战;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打造民国: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颁布1、部具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帝制终结:1912年2月清宣统帝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了君主专制规范,打造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四运动
(1919) 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爆发:5月4日北京学生掀起;上海“三罢”斗争,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初步胜利: 罢免了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反帝反封建,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传播民主和科学,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3.近代后期中国的民主革命
民主主义分期
1919年至1949年 进步过程及主要事件
1919至1924年
中共成立
及国共合作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共诞生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教训:1922~1923年京汉罢工高潮失败,需要打造统一战线才能获得革命胜利
1919至1924年国民大革命时期 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首次合作正式形成
高潮: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北伐战争推进了工人运动的进步失败:国民党发动“四一二” 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1927至1936年
十年对峙
时期 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南昌起义:标志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打造人民军队的开始
井冈山道路:秋收起义后创建井冈山依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道路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后才开始转危为安,1936年十月红军到达陕北。
西安事变: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达成逼蒋抗日,
为国共2、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打下要紧基础
1937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2、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两个战场: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相持阶段: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掀起反高潮;共产党斗争中求团结维护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近代首次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
1945至1949年
争取和平民主
解放战争时期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在重庆召开政协会议
策略防御: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全方位进攻和重点进攻
策略反攻:1947年夏三路大军跃进大别山(中原)
策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获得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胜利
战争胜利:1949年4月解放南京,国民党国内统治被*。
1.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随之发生变化。
社会政治 致使清政局的开始变化,出现洋务派。
社会经济 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材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有益于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阶级关系 农民负担加重,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暴露,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社会思想 “闭目塞听”局面有所改变。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医生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前期)的中国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三个阶段的概况
①十九世纪中晚期鸦片战争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它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大量破产,加深了中国人民的灾难;另一方面,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进步导致了产品市场,客观上又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是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虽然其主观目的是经济侵略,但客观上又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技术、设施与企业的管理规范,同时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将来,伴随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拓展,出现了中国我们的近代企业。这部分洋务企业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些进步人士探索富国强兵的道路的产物,军用工业基本上是封建性近代企业,民用工业则基本上是以收益、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企业,但也保留有不一样程度的封建性。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出现和进步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所以十九世纪6、七十年代,中国产生了进步的生产方法——民族资本主义。上述状况明显反映了鸦片战争后20年间国内经济的进步,它主要体现出国内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特点。另外,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打败清政府,以不平等条款为保护加紧产品输出和非法的资本输出,中国逐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材料产地和产品推销市场。随着着自然经济的渐渐解体,在封建社会的母体内产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从而又使中国的经济明显地表现出半封建的特点。从经济进步的角度看,中国的自然经济被瓦解,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产生的条件;洋务派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中国经济近代化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不过没成功。
②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西方列强的对华经济侵略从产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资本输出的种种方法(贷款、开矿、修路、办厂等),列强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铁路干线,霸占了中国的很多矿山资源、土地资源,加大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但这种侵略客观上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加上清政府为增加税收,放宽民间办厂政策,使民族资本得到初步进步。正是由于民族资本有了初步进步,才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经济基础,也才会发生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③一战期间 因为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再加上辛亥革命获得部分胜利的影响,“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两大进步时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进步,被叫做“短暂的春季”。因为民族资本企业的进步,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筹备了条件。民族经济在列强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顽强挣扎、艰难存活,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步十分缓慢。
(2)近代前三种各经济成份的性质及地位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这是维护较低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男耕女织和极少产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它未来发展趋势是走向解体,但长时期内仍占主导地位,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止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中国要进步、要进步需要改造自然经济,反对封建统治。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进下,其进步突飞猛进。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初,渐渐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在政治上,外国侵华势力事实上成为凌驾于清王朝之上的“太上皇”。而中外反动经济政治势力相互勾结是导致中国人民苦难,妨碍中国经济进步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国要进步、要进步、要富强就需要贩反对外来侵略。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最进步最革命的经济成份,政治上表现是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缺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从他们产生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从资金技术上看难以与外资抗衡;从部门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从进步缘由看客观上是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为其进步提供的机会。可以想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步之艰难,力量之软弱,这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不可防止的缺点和势必失败的运势。一战期间,民族资本工业虽有长足进步,但仍没办法改变这一局面。
(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特点及各经济成份的关系
①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主要特点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②这种特点决定了阶级关系的复杂性,体现出在变化转折中的社会特点,各种经济成份的关系及各自地位决定中国近代政治关系和政治走向。比如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进入中国就受到自然经济的抵制,由于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后来适应中外反动统治的需要,两种经济又出现相互依靠的关系。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外国侵略势力更从主观上维护中国封建势力。政治上表现为外国侵略势力与清王朝之间既矛盾又勾结的关系,从大体上看是由矛盾斗争为主向以勾结为主转变。
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很大地出近自然经济的解体,在此基础上,中国民族工业诞生。这种新的经济成份及瓦解冲击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重大概制用途;另一方面,民族工业又不可防止地带有对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经济的依靠性。这又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革命性和软弱性。
2.中国特点的民主政治规范。
人民代表大会规范在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日常有十分要紧的地位和用途,是同国内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网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的,也是中国的国情和特征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规范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秘籍,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内社会主义规范的一大特点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进步,它正在日趋完善和健全,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要紧有哪些用途。民族地区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去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规范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达成各民族平等与团结的新型政治规范。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国内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规范、民族地区自治规范是中国现代特点的民主政治,这种民主规范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是当今中国社会规范和政治规范的核心内容,也是有中国特点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是在长期的斗争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作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科学化的特征。
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征;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规范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征。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①缺少资金、人才、技术:没资本原始积累,缺少机械化操作技术,缺少现代化营运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缘由。
②传统思想的束缚:中国封建势力强大,自然经济的妨碍;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工商业进步受妨碍,大家思想不解放;闭关锁国政策;这部分观念都是进步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③三座大山的压迫:妨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如果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妨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④决策失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变化进步,为工业进步提供基础。而中国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的后退。
⑤缺少政治首要条件: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学会了政权,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学会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⑥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近代化的进步。
3.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①首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打造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②2、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③3、次: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中国近代化(富强)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独立)的关系。
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达成国家的兴盛富强和人民一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①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要紧组成部分。民族民主革命的拓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进步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②工业化的进步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发展前进扫清了道路。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获得民族独立,是达成近代化的首要条件和根本保证,达成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获得民族独立的最后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没办法达成。
2.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四次重大变化。
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有关联的:1、个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将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很多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区域,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因为*了封建帝制、打造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很大地冲击,大家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3、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为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大家的生活水平常见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4、次是改革开放将来,经济进步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愈加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愈加小。
中国近代化包含的意思与启示
中国近代化包含的意思在中国近代,近代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随着着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规范、政治规范、思想文化乃至大家的生活方法、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近代化就是要达成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兴盛富强和持续进步。从狭义上理解,近代化指的是民族工业的进步与振兴。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①农业是基础:需要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②政治是首要条件: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达成近代化的必要首要条件。
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进步的经验。实践证明, 闭关自守致使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年代的节奏,真的达成现代化。
④常识、人才是重要:欧美等国凭着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进力,大家要抓住机会,推行科教兴 国,这是中国达成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备反用途。近代生产力的进步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进了社会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
⑥所有从实质出发、实事求是,近代化要跟中国的实质状况结合,要有中国特点,才是近代化的正确渠道。